首页 > 地区 > 阆中 > 正文

张家丝厂大院:“觉新”留下的红色记忆
2014-02-26 15:20:00   来源:   

    张家丝厂大院是厂房与住宅结合,又各成体系的建筑。2月22日,对张家丝厂大院的一砖一瓦都再熟悉不过的张先伟,领着记者参观了张...

                         

  “张家丝厂大院是厂房与住宅结合,又各成体系的建筑。”2月22日,对张家丝厂大院的一砖一瓦都再熟悉不过的张先伟,领着记者参观了张家丝厂大院。

 

  “张家丝厂大院有着明显的回族建筑风格。”张先伟说,张家丝厂大院始建于清初,当时,一马姓回民担任阆中总兵,此院就是马总兵所建的总兵官邸。

  据阆中县志记载,清代川北镇总兵署下辖驻阆绿营兵有左、中、右三营,官菜园西边一片为左营驻地,其南沿张家大院为总兵官邸,故官邸前街称“前营盘街”。民国时,称为“合璧井街”,今更名为“左营街”。

  张家丝厂大院坐落在阆中古城左营街3号,大门上,悬挂一匾额,上书“和气致祥”。大院的西侧是住宅区,东侧为作坊区。清朝时期,张家的先祖从陕西三原县迁至四川阆中,以经商为业。后来,张家购买了位于左营街的总兵官邸,就是现在张家丝厂大院西侧的住宅区。

  “民国时期,叔叔张际中继承祖业从事缫丝生意。”张先伟说,1925年,张际中协助父亲组建新记丝厂,后被迫停办。1936年,张际中的父亲与人合资组建保丰丝厂,次年,张际中的父亲病逝,兼之丝价大跌,保丰丝厂停产。

  张际中在他的《行年八十——我的自述并告子侄》中写道:“当时思想上认为,我并非无能或者懒惰者,为什么有这样困苦的环境?得出的结论是,我家正如巴金笔下的《家》,‘五老爷’、‘四老爷’亦不乏其人,我则如觉新的处境,如欲彻底改变,非革命不可。”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张际中加入中共地下组织,当时,阆中中心县委机关就设在张际中的厂房中。

  1942年,张际中买了蚕种,自己开始养蚕,与他人合建缫丝厂,视工人如兄弟姐妹。到1949年,张家丝厂已拥有200余名工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际中与阆中丝业同仁组建了“阆中利群联营丝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他担任阆中缫丝厂副厂长。

  来到张家丝厂大院的后花园,张先伟说,“在60年前,这里种植了许多桑树。”

  在作坊区,曾经厂房已被隔成一间间住房,有20余户人家居住在这里,其中大多是丝厂的退休职工。蒲秀华便是其中一位。

  “1948年,我进入张家丝厂上班。”年近80岁的蒲秀华说,那时,13岁的她成为张家丝厂的理绪工。她和一些工友当时居住在张家丝厂的后院。“从蚕茧引出丝绪就是我的工作。”蒲秀华说,因为个头小,她要在灶前垫几匹砖,站在上面煮茧。

  “历史上,除了张家丝厂缫丝外,机房街的赵家丝厂、北门的徐家丝厂也很有名气。”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刘先澄说,那时的丝厂都是手工作坊,设备是木制的。

  蒲秀华在张家丝厂干了7年时间,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蒲秀华和其他工人一起并入位于城西的大丝厂工作。

  公私合营后,张家丝厂大院便没有再进行缫丝了,作坊区被改造成丝厂工人的宿舍。上世纪60年代,马素华搬进了张家丝厂职工宿舍。

  “现在的作坊区和以前已经有很大不同了。”马素华说,她工作时的张家丝厂作坊区,东西向展开,人行、货运的出入口分开,布局符合缫丝工艺流程。作坊区设有厕所、浴室。

  “这里原本是水井的位置。”马素华指着一间房屋说,院内的水井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后来,丝厂工人增加,填埋水井修建了宿舍。            ●王斌

相关热词搜索:张家 丝厂 大院

上一篇:到阆中 请走“快车道”
下一篇:紧密结合 从严要求 防止“打折扣”和“空对空”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