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阆中 > 正文

阆中永安寺村 民俗与红色共传承
2015-01-04 23:33:24   来源:   

  2015元旦前夕,记者踏访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阆中市水观镇永安寺村,分明感受到扑面而来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维修后的‘...

 

  2015“元旦”前夕,记者踏访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阆中市水观镇永安寺村,分明感受到扑面而来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维修后的‘这里’,如今游客逐年增多。”2014年12月30日中午, 正在检查安全的永安寺村党支部书记张仁森告诉记者。他所说的“这里”,即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寺。

  “永安寺村早在2009年就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阆中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刘富立说,该村眼下已被纳入水观红色文化旅游规划。

  A 当地“李”姓系唐太宗所赐

  去永安寺村,有两条道路可走。数年前的这里还是旅游“处女地”,如今借助永安寺、当地已悄然打开旅游的一扇窗。虽然远离城市, 隆冬季节的永安寺寺院外,依旧停留着几辆运送游客的小车。

  距水观场镇约5里地的永安寺,坐落于黄泥岗上。这座狭长的庙宇,为四合院落组成。主建筑是大雄宝殿。据守寺人刘红久介绍, 宝殿宽四丈六尺, 进深四丈许,空间极大。

  永安寺大殿中的两根巨柱上, 塑有滚龙抱柱。滚龙瞪眼吐舌,张牙舞爪,金甲鳞鳞,其模样令人有些望而生畏。大殿佛龛上塑有三尊佛像。每尊像高近二丈、外表涂金有金粉,看上去很是显眼。大殿两边所塑十八罗汉,姿态各异着色夺目。壁上彩画的天龙八部图, 个中人物栩栩如生。

  距阆中市区35公里的永安寺村,现有村民2800多人。 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该村“李”姓人占到80%以上。按照当地人口口相传, 历史上, 当地人的姓氏并非以“李”姓为主。形成如今“李”姓居多的原因,与唐太宗李世明有关。

  当年李世明坐拥天下后, 为巩固地位,派出天文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先后外出布龙脉。两人来到阆中锯山垭,经过一番观察,袁天罡认为,此处地形呈龙形,大有夺取李氏天下之忧, 必须将其压住,才能确保李氏王朝延续。 他因此向朝廷建议:在黄泥岗上的龙头处,修建永安寺,以压住龙头;在黄泥岗龙尾处,修建永安观,以压住龙尾。

  李世明准许其奏,拨出银两差人前往当地,动工兴修永安寺和永安观。同时,赐当地村民为“李”姓。张仁森说,据考,当地现有的少量“刘”姓,系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外地迁徙而来。

  B 民间传说是为杨贵妃而建

  黄泥岗群山环抱, 地处大巴山余脉大仪山系诸葛山尾部,形如黄龙之头,永安寺恰好建在龙头上, 当地的龙滩河绕寺而流。 寺后岩石隆起若龙额, 一石若舌,长丈许,直伸龙滩河,甚为奇怪。河对岸是一座高山,名叫冠子山,山巅面向永安寺,每每晨晖晚霞之际,阳光与建筑物交相辉映,宛如一顶金色的僧冠。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永安观被毁。而永安寺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损,所幸其主要建筑被当地人保护下来。2008年5· 12汶川地震中,永安寺受到影响。大殿顶梁的龙形脊被折断,大殿中的一座塔也遭到损坏。后经维修,该寺不仅修复毁损部分,还还原了年久失修的部分建筑物。

  关于永安寺的来历, 当地民间还有另一个版本: 相传当年杨贵妃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时,禁军哗变,处死杨贵妃的呼声高涨。李隆基别无他法,最终,杨贵妃被人缢死,年仅38岁的她香消玉殒。 但李隆基依旧对杨贵妃念念不忘, 派人寻找多地后下令修建永安寺、永安观以纪念杨贵妃和她的父母。

  至于这个说法可信与否,如今已无从考究。唯有永安寺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在。并于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清《阆中县志》和寺存古碑记载:永安寺始建于唐,明嘉靖年间重修,敕赐本觉院。明神宗万历年间(1580)又装饰了佛像,大换金容。

  有关永安寺的经历,所藏《重装佛像碑记》可见:自唐敕建永安寺以来,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奉敕褒修;至元明宗至顺三年(1332),而规模始大。越明朝,有李僧永用者,于洪武初(1468)增其旧制,大换金容。又嘉靖己丑岁(1529),僧宝峰者,继起而补葺之,籍非佛光普照焉。

  C 走出解放军将军和农民画家

  永安寺村里,有一座将军坟。里面安放着一名叫白崇友将军的骨灰。近些年来,每到清明时节,来自北京的一些后生们,总要来这里扫墓。他们,正是白崇友的后人。

  1933年红军攻占水观,在当地建立苏维埃和阆南县委。许世友、李先念等红军指挥员,在这里居住并指挥战斗。红军的到来,让穷人当家做主,一时间,在红色风暴的鼓舞下, 当地不少穷苦人家报名当红军。白崇友就是其中一个。

  参加红军不久,白崇友随部队转移,踏上长征之路。他被分配到医疗部门,在战火的洗礼下, 白崇友终于迎来新中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白崇友一直工作在部队医院里, 并担任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委员,1964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当地村民的心中, 白仕光也是他们的骄傲。当年红军来到水观时,穷人家的孩子白仕光,也参加了红军。走过雪山草地,穿过伟大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硝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白仕光从部队营长职位上复员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白仕光当上当时水观乡乡长,领导乡亲们建设家乡直到退休。

  该村当年与白崇友、 白仕光一道参加红军的,还有一名叫刘永玖的,参加革命后转入地下党工作。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刘永玖被子授予大校军衔。之后,他转业到地方, 曾担任宜宾地委书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上缺化肥,找到刘永玖时,他还支援过家乡。”张仁森说。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村民罗泽然创作的水墨画《墨龙》上了《人民日报》。”阆中市水观镇原文化站站长李仕强说,当年《人民日报》刊载该幅画作时,对作者罗泽然冠以“农民画家”称谓。从此,罗泽然在创作道路上远航。不仅如此,他还涉足雕刻、书法,直至上世纪70年代逝世。

  D萌动中的永安文化中心

  刘富立介绍, 重修后的永安寺注入较多的元代建筑风格,尤其是大殿。它的结构自由,空间广敞,侧角大。“它的立柱为斜线式,远远看上去下面宽、上面窄。”

  近些年来, 永安寺吸引一批又一批古建筑专家的目光。 他们纷纷前来这里考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永安寺的建筑极具科研价值。有人比喻:该建筑为阆中古代佛教丛林!

  永安寺村不大, 但民俗很有特色。当地的哭嫁尤其独特:新娘离家头晚,要独守闺室哭泣到天明。当地不知源于何时的风俗,也令学界好奇:每年农历腊月,为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当地村民就会将庙里的小菩萨“请”出庙堂,众人抬着菩萨,捧上香,在村里走上一圈,以祈求来年吉祥。

  当地最有趣的莫过于“撵旱耙”习俗:每到春旱或夏旱时,当地男男女女们全都穿上红色衣服、 头上拴着红色的头巾,手持火把,从山头向山下一路走去。当地人认为,此举能将旱情驱赶走,从而祈求下雨。

  “正是这些民俗的传承,让永安寺村积淀太多的民俗文化。”李仕强说,眼下当地正积极筹建“永安寺村文化活动中心”,通过“中心”传承民俗文化同时,设立文化茶园、书画院,以丰富村民文化活动。

  水观镇党委书记陈志明告诉记者,在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阆中市文物管理局的支持下,以永安寺为中心的水观旅游景区正在积极筹划中。“我们的口号是:千年古寺、将军故里。”陈志明说,以永安寺为中心, 当地分布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为当地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条件。

  (记者 李波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阆中 永安寺 民俗

上一篇:阆中农贸市场投用 方便市民生活
下一篇:阆中古城成我市旅游“吸金大王”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