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阆中 > 正文

阆中:退休前,他累倒在扶贫路上……
2016-09-14 09:50:34   来源:南充经济网   


杨正江

 

  初秋,暑意还未来的及消退。

  8月30日,天气闷热,一如往常。一大早,阆中市枣碧乡清河村贫困户何春军便来到自家正在修建的猪舍化粪池旁,等待着驻村农技帮扶干部杨正江,依约前来对排污线路进行规划。

  上午十点,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小时,想到一贯守时的杨正江从未有过迟到或爽约过,何春军的心里开始惴惴不安。他拿出手机拨打了杨正江的电话,然而电话却并未有人接听。

  临近中午,何春军终于等来了杨正江的消息。村党支部书记何均勇电话告知他:“老杨在来村途中突然感到左边身子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阆中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已经确诊为突发心肌梗死,正在进行抢救。”

  真心帮扶:畜牧花开遍清河

  今年四月份,在外务工多年的何春军回到村里,准备发展生猪养殖。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何春军认识了这个总会在村里出现的驻村农技帮扶干部杨正江。

  “看起来比较黑瘦,年龄也应该比较大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何春军记忆犹新。后来从村干部的口中得知,今年已经59岁的杨正江,是原枣碧乡畜牧兽防站的站长,有着30多年的畜牧养殖、防疫和检疫工作经历。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杨正江承担起了清河村69户贫困群众的农业技术帮扶工作。

  “临近退休的年纪,却愿意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积极奔走。”这让何春军很是钦佩。而更为重要的是,杨正江丰富的畜牧养殖、防疫经验,正是其所急需的。

  一番交流,杨正江爽快答应了何春军的请求,毅然承担起养殖场的指导帮扶工作。选址则成为他首先需要帮忙解决的问题。“因为家里经济压力较大,所以养殖场建设之初资金很紧张。”何春军告诉记者,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杨正江经过多次实地勘查、测量、论证,提出了将何家闲置的老屋改造成为养殖场的建议。

  更令何春军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不久,杨正江还制作完成了一份详细的改造方案,其内容涵盖了圈舍的安排,通风设施的设置,以及排污管网的修建等方面。“看到他加班赶出来的方案,说实在话我心里特别感动。”

  圈舍改造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几乎每天,杨正江都会来到何春军的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并根据需要,适时对改造方案作出优化调整,帮忙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在老杨的建议下,我在原来的瓦房中新建了一层夹楼。同时将饲养过道建在了屋外面,这样一来,圈舍就增加了至少40%的使用面积。”何春军介绍说。

  眼瞅着圈舍改造即将完成,杨正江又开始为猪源引进操起了心。“我最初打算引进本地猪,因为感觉比较好养。”何春军心里刚刚涌现的念头就被杨正江及时打消了,“他建议我引进长势较快,市场前景较好的良种猪。”

  经多方联系,何春军成功引进到了1头杜洛克优质种猪和9头繁育母猪,养殖场也正式步入正规。

  在清河村65岁的贫困户何明吉看来,生猪养殖绝对是一门技术活。但履历丰富的杨正江,恰恰能够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给予贫困群众最直接有效的帮扶。

  6月份的一个夜晚,何明吉家的母猪在产下猪仔后一直不进食。这可让何家人慌了神。“母猪不吃,一旦断奶,损失就惨重了。”何明吉忙打电话向杨正江求助。了解事情的缘由后,杨正江连夜赶到何明吉家,对生病的母猪进行检查,经诊断,原来母猪产后感染,杨正江随即开出药物进行调理。此后几天,他都会去到何明吉的家中,查看母猪的病情。

  “大户引领,小户示范,共同带动。”这是杨正江为清河村生猪产业制定的发展方向。在他的真心帮扶下,如今的清河村,生猪养殖蔚然成风,整体养殖数量较之前至少翻了一番。

  8月底前,何春军的养殖场已出栏生猪40余头,脱贫的目标提前完成。而何明吉家全年可出栏生猪10头,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也就要摘下了。

  用心做事:科技照亮扶贫路

  在何明吉家的墙壁上,张贴着的一则打油诗《养猪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抖料加水要适当,水加多了事难成。一捏成团丢下散,猪儿喜吃长的欢。”这是《养猪歌》中的一段话,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并没有多少文化的何明吉,背诵起两百余字的《养猪歌》却是熟练无比,且每句话都能说出其中的门道。

  何明吉告诉记者,这首《养猪歌》在村里贫困户家中都能见到,其作者正是杨正江。

  驻村帮扶工作中,结合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实际,善于总结,喜爱写诗的杨正江决定利用诗歌的形式,将生猪饲养、防疫、驱虫等养殖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方便群众理解记忆,进而掌握养殖的门道。

  “谁说养猪没有巧,三样工作最重要:防疫消毒加驱虫,猪儿无病长得好。吃的地方扫干净,卧的地方要干燥…..”简单明了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文字,《养猪歌》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歌里的话好记,又容易懂,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何均勇对记者说。

  在此基础上,杨正江又多次在村里开展种养殖知识培训。“累计开展大范围培训4次,小范围培训10余次,培训人员达180余人。”据何均勇介绍,每次培训前,杨正江都会逐一到养殖户家中进行走访,及时搜集掌握发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帮助群众解决最迫切、急需的技术难题。

  在枣碧乡畜牧兽防站站长王政的眼中,59岁的杨正江是一个对工作近乎苛刻的人。

  如火七月,酷暑难耐。为防止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的发生,那段时间,杨正江和王政每天都要走村入户,开展疫病防治工作。

  早上八点出门,挨家挨户调兑好消毒药品,杨正江总是会耐心讲解,直到养殖户全面掌握了消毒技巧后,方才去往下一家。很多时候,他也会背起消毒器械,走进刺鼻难闻的圈舍,亲自进行示范,或是代为进行消毒。

  “天气炎热,衣服基本上就没干过,错过饭点更是常有的事。”据王政介绍,那段时间,患有慢性胃病的杨正江,每天忍受着胃病的折磨,愣是坚持完成了全村的疫病防治工作。

  “敬业”是杨正江身上最为醒目的标签。对此,何春军同样是深有体会。“别看他平时笑容满面,开展疫病防治时可是严格的不近人情。”何春军告诉记者,每当疫病防治时期,杨正江立刻会换上另一副严厉的面容,每家圈舍的疫防工作都必须在他的监督指导下,认真完成,达到疫防的目标。

  严格要求,换来的是清河村无疫情发生,无生猪死亡的良好局面。包括生猪在内的畜牧财产有了保障,贫困群众脱贫也就有了盼头。

  费心谋划:产业托起脱贫梦

  从今年3月开始,原本已经闲下来的杨正江重新变得忙碌起来,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这让妻子胡秀华很是不解。而更让她纳闷儿的是,每晚杨正江都会伏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写着什么东西。

  胡秀华并不知道,杨正江编写的正是清河村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科技扶贫等软件资料,由于他不会电脑,所以费的时间也比常人的多。“由于年龄大了,很多时候记性不好,有时候凌晨三四点钟突然醒来,还有什么东西和资料没有写好,马上又起来记好”杨正江说道。在那个酷暑七八两个月,杨正江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个周末没有休息,有多少个夜晚没有休息,上级督导考核、现场布置、入户指导,层层传导的扶贫压力在基层有多重,他时常感到一个字就是累。

  “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发展长效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按照既定的产业发展思路,杨正江和清河村党员干部一道,动员十余户贫困户组成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脱贫奔康小微园区,种植黑黄豆五十余亩。

  九月,行走在清河村的乡间田野,公路宛如白色的纽带,串联起千家万户。道路两旁的田地里,成片种植的黑黄豆郁郁葱葱,果实累累。

  贫困户何志荣正忙着在黑黄豆地里除草,几个月以来的辛苦没有白费,丰收就在眼前。盘算着收成,何志荣的脸上挂起了笑容。趁着休息的空档,何志荣哒哒抽起了旱烟。放眼望去,山下,老伴儿正和其他贫困群众一道,在已经建好的长效产业园里劳作。

  回想园区建立之初,颇有顾虑的何志荣内心并不愿意入股参加。得知消息后,杨正江多次来到何志荣家中,耐心细致的向其讲解相关帮扶政策,核算入股分红能够产生的收益,从而打消了何志荣的疑虑。“他建议我用帮扶资金和劳力入股,这样风险小,还能持续的获得收益,我觉得很不错。”何志荣说。

  总面积为436亩的园区里,栽种好的6万余株红心猕猴桃长势喜人。田间地头,数十名贫困群众培土,施肥,乐在其中。今后几年,这里将成为清河村69户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杨正江病倒在扶贫路上的消息传开后,阆中市农牧业局和枣碧乡的党员干部很是感动。在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的心中,杨正江始终是那个下村最频繁,帮助群众最为热心的人。他用兢兢业业的工作和专业精深的技术,托起了清河村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

  该市农牧业局副局长陈志红告诉记者,最初选派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实施技术扶贫之时,即将退休的杨正江并不在考虑之列。然而得知消息的杨正江却主动申请,自愿参与进来。而他也用一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踏实肯干的优良作风,为全市其他144名驻村农技人员树立了榜样。

  养殖场边,好消息传来,杨正江经过手术,脱离了危险期。得知消息的何春军欣喜不已。收拾妥当,准备去医院看望老杨。

  病房里,正在修养的杨正江专心写着一首诗:“昨日助收情时现,今日医护守身旁。孤独含泪多忧伤,何时挥戈征沙场。”或许此时,他的心又已飞回到清河村,继续行走在扶贫攻坚的路上。(王波 张晓东 )

相关热词搜索:阆中

上一篇:金秋助学 阆中法院为寒门学子送去“希望”
下一篇:7月开建 阆中市西河大桥进入水下施工阶段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