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蓬安 > 正文

蓬安县:一村一策 贫困村变脸
2016-09-23 09:09:01   来源:南充经济网   

  南充经济网讯(王陈 成小薇 周亮)南充市蓬安县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中,坚持找准“贫”根、抓住“困”源,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积极探索实施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扶贫新模式,为精准脱贫注入活力,使精准扶贫效应不断扩大。日前,记者走进该县部分贫困村,倾听贫困户脱贫路上的心得体会,了解贫困村不同的脱贫路径。

  一把锄头见证脱贫嬗变

  40年前,凭着手里的锄头,郑付海成为周边几个公社小有名气的劳动模范。

  30年前,抡起锄头,郑付海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10年前,郑付海放下了锄头,开始在嘉陵江边的沙石场打散工。

  如今,郑付海的锄头被“束之高阁”,成为牛毛漩村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里竟想一睹的“展览品”。

  由于交通不便,离蓬安县城仅8公里的相如镇牛毛漩村一直鲜有人问津。因为贫穷,村里至今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因为落后的生产,村里仍然有48户109人还挣扎在贫困线上。贫穷与落后互为因果,如同一个漩涡裹挟着艰辛的生活周而复始,直到牛毛漩村被县里确定为今年的脱贫摘帽村。

  随着扶贫力量的介入,村子一改往日的沉寂,到处都活跃着修路、兴水、建房的身影。从山上往下看,环村路犹如一条玉带环绕山腰。山涧里,鱼塘像两颗蓝宝石,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蔬菜种植区、柑橘种植区、大耳朵羊养殖区、林下养殖区把村子装扮成不同的色块。忽如一夜春风来,曾经习以为常的落后面貌被清除得不留痕迹,这让贫困户郑付海有些恍惚,仿佛一切从来没发生过。

  更让他没想到的事,在牛毛漩村的脱贫实践下,曾经被视为贫穷根源的简陋农具和粗糙的生产方式,会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锄头、蓑衣、鱼篓、石磨、风车……当村里的广播向村民收集这些“老古董”时,郑付海将那把跟了他几十年,锄把被磨得溜光的锄头翻了出来,但心里不免范起了嘀咕:要这些弃置不用的玩意儿有什么用?

  没过多久,郑付海找到了答案。村里将废弃不用的老屋重新修缮一新,白色墙面上用彩色图画描绘了二十四节气,旁边栅栏上用小木板刻着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田园诗歌,连路边的小树也挂上了属于自己的“名片”。

  走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农具展览室,那些已经淡忘的老物件被重新归置,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农具规律的摆放着。有锄头、蓑衣、鱼篓、石磨、风车等大量农具,有豆腐摇架、捣蒜器、灯盏、木架床等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儿时最流行的小人书,让人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郑付海从驻村扶贫工作组得知,眼前的新板眼儿是村里为解决长效脱贫产业而建的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按照工作组的思路,经过基础扶贫,牛毛漩村的区位优势得以凸显,按照结合郊区乡村实际,依托城区市场,提炼农耕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牛毛漩村将打造嘉陵江边集“观、游、教、娱、购”一体的现代旅游第一村。

  基地还创新推出了扶贫攻坚体验教育“1+3”模式,即以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扶贫攻坚、体验教育、农家味道三途径。通过成立试验田耕种合作社,让贫困户有偿参与实验田的种植管理,可以达到贫困户增收的目的。而农耕文化体验所带来的人流则为贫困户可兴办农家乐实现增收提供了可能。

  如今,基地从贫困户手中租赁了20多亩撂荒地,通过田土调型,这20多亩实验田被种上农作物、果树、蔬菜。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当一回真正的农夫,挖地种菜、浇水摘果,亲身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做到知农事、懂农时、晓时节。而对于向郑付海这样的贫困户来说,眼下这场脱贫攻坚不仅让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而且让他们重新拾起了对土地的信仰。

  一群牛托起致富的希望

  “今天晚上牛儿情况怎么样?咳嗽有没有好点?要是越来越严重咋办?”9月20日深夜,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李定辉夫妇在床上辗转难眠,满脑子想的都是牛儿,生怕它们出点什么意外。

  “你不要担心了,我出去看看,一会儿就回来……”李定辉安慰着妻子,一边从抽屉了拿出手电筒,一边披着外套赶紧下楼,关上防盗门,沿着水泥路急匆匆地往牛棚的方向赶去。

  夫妻俩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牛儿是全家人的希望。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牛身上,早已把它们当作了自己的心肝宝贝。

  油房沟村,距离县城约8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75户956人, 人均耕地为0.3亩,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约2375元。土地有限、缺乏特色产业,农民基本无一技之长,扶贫工作怎么扶?谁也没想到脱贫的路子却在一群牛身上。

  油房沟村依山傍水,素有养牛的传统。每天一早,村里的牛都要淌水过江,到江心的小岛去吃草,到夕阳西下时,牛群才会游回来。这个原本村民习以为常的场景虽然奇壮,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扶贫工作组的到来。

  2006年,相如镇相关领导组织附近3个村召开脱贫会议时, 作为东道主的油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给镇领导展示了一个“稀奇”。会前,他派人到岛上将牛群赶回村子里,会后,一声“开栏”,“万牛奔腾”冲向嘉陵江,不到5分钟就游上对岸。临时起意的王元国做梦也没想到,原本只是想让大家看看“稀奇”的举动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扶贫工程。

  从此之后,李定辉便和牛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百牛渡江”这一生态旅游品牌的声名鹊起,该村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村里所有的养牛户将自家牛统一入社,统一管理。

  赶到牛棚,李定辉俯下身子,仔细观察着牛儿的情况,用手抚摸着牛儿身子。看着牛儿正在酣然大睡,李定辉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站起来,沿着电筒光的方向 ,依次对牛棚的牛儿进行巡查。反复检查了两遍之后,他才放心离开。

  “村里考虑到我家实际情况,安排我到合作社负责放牛的工作,每天早上八点半,准时将牛棚打开,将牛儿赶入江中,每个月也能有两百多元的收入。”李定辉笑着说,目前,我已经养殖了8头牛,一年下来,除去成本,还能赚不少。

  “现在到我们村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都是奔着看牛儿来的,我必须照顾好它们,这样才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李定辉说,之前都是各养各的,现在入了合作社,统一管理,大家就有更多时间去发展其他生产了。

  几年前,李定辉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父母妻子常年患病,儿子女儿正处于学习阶段。如此种种,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始终无法摆脱贫困。

  几十年来,全家人一直住在嘉陵江边,常年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只要一下雨,镇上村里干部都提心吊胆。一下雨就搬,全家人就拎着几床棉被到处借宿。

  这样糟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去年,李定辉住进了新房。一座座川东北风格的“小别墅”一字排开,门前的小栅栏里种植着各种时令蔬菜。他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李定辉将这些都归功于扶贫攻坚。如果没有这样政策的实施,现在的样子简直不敢想象,做梦都没有想到有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现在小儿子也从技校毕业了,以后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

  如今,村民住上新房子,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建起生态产业园,农家乐、乡村旅馆等一些列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这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脱掉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村不光基础设施搞好了,产业发展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王元国说,村民从茅屋瓦房住进楼房,生活习惯正发生正改变。如何“破陋习、树新风”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前,大家都随便乱扔垃圾没有人管,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每家门口都摆放着垃圾桶。大家都会自觉地丢到垃圾桶。”李定辉说,大家为了能够评上“庭院洁净星”,都在相互监督,只要有投诉,将一票否决。

  “ 为了村容村貌的改善,村里还制定了村民公约,每户村民负责自家环境卫生。”王元国说,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油房沟村“两委”结合全村实际,多方争取资金,建成集休闲、健身、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

  每天早上,李定辉会早早起床。他总会用抹布将张贴在门上的“幸福家庭星级评选”公示栏擦拭一遍,然后再出发去牛棚。他告诉记者,目前他只是评选了三星,他想通过努力争取早日评上五星。

  王元国介绍说,从去年开始,该村就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从致富、法纪、和睦、环卫、公德五方面对每个家庭进行评比,由村民、村委、支部三级评审,并上墙公示。

  记者在李定辉家门口张贴的“幸福家庭星级评选”表上看到,共设有“勤劳致富星”、“创业自立星”、“忠厚诚信星”、“善良感恩星”、“庭院洁净星”等“五星”,以村委会为依托,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农户自评、群众互评、审定星级、张榜公示、表彰授牌……自开展“幸福家庭星级评选”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追星族”,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脸上有光彩,村民人人夸。现在村民们不比谁家房子大,不比谁家存款多,就比谁家‘星星’多。”李定辉说。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风建设,该村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广播会、院坝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不断传承的村规民约,制定定了家风家训;请专家编撰了新村三字经、村歌等,同时将新24孝制作成牌匾供村民学习遵守。

  “油房沟,美丽村,牛渡江。生态景,乡愁地,游客行,文明凤,应传承……”正在文化广场上玩耍的孩子们唱起了村里的新三字经。路过广场去放牛的李定辉总会和孩子们打趣,爽朗的笑声总会把寂静的早晨打破。

  早上八点半,《请到嘉陵来》这首村歌在村广播里响起,李定辉打开牛棚,百余头牛儿伴着音乐,径直冲下嘉陵江,一副壮观的百牛渡江水墨画徐徐展开。

  一只羊拓宽贫困户增收途径

  “一只羊”能带来什么?对于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唐道辉夫妇和他们的乡亲们来说,是一年至少1800块钱的养殖固定收益;对于蓬安这个省级贫困县来说,是十多个乡镇的黑山羊养殖合作社,2000多户贫困户和几万只存栏羊由此开辟出的脱贫致富路;对于在蓬安落地的龙头企业来说,是打造出一条连接千家万户和市场的产业链,由此探索出一个“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五位一体的扶贫模式。

  从蓬安杨家镇往伏岭村,是一直蜿蜒向上的山路。大山,一座接着一座。走过几公里,偶尔能见到几户人家散落林间,也有几块田地挂在山腰。这里,曾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

  3社的唐道辉说什么都不会想到,被贴了大半辈子“贫困户”标签的他竟然成了村里“挣钱最多的人”。改变发生在2015年,这年十二月,省农业厅下派的第一书记范景胜给村里引进了黑山羊养殖基地正式招募贫困户入股。

  在伏岭村养羊从来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这两年养羊却裂变成了全村的一个大产业。

  “伏岭村有山、有水、有草、有富裕劳动力,甚至还有传统养殖基础,特别适合发展黑山羊养殖业。”话锋一转,范景胜又说,“可山里的老百姓又缺资金、缺技术、缺观念、缺管理,更缺龙头企业带动,在农村好像看不到未来,年轻人纷纷逃离村子,投入到进城打工的大军。”

  正是在“有”与“缺”之间,范景胜找到了企业和老区共同发展的利益结合点。没有资金,政府通过黑山羊养殖基地向贫困户注入扶贫资金;没有技术,黑山羊养殖基地统一提供;怕羊没有销路,基地与贫困户签约回收……统一黑山羊供应、统一饲养管理、统一专业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指导建圈、统一销售管理,黑山羊养殖基地通过“七统一”运营模式,为伏岭村贫困和发展黑山羊养殖业套上了“保险”。

  “要想让群众长期跟企业合作,必须得先让养羊人横算竖算都感觉合适才行。要是农民感觉跟咱养羊不能养家糊口发财致富,谁会长远跟你干?”按照“羊能养人”的设计愿景,范景胜以黑山羊养殖基地为依托成立了蓬安兴农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开展精准扶贫。通过“寄养”黑山羊的方式(贫困户家的黑山羊放到基地寄养),解决相关贫困户养殖黑山羊缺乏劳动力的问题;通过“托养”方式(基地的黑山羊送到村民家中托养),解决相关贫困户养殖黑山羊缺资金的难题。

  同时,由蓬安县政府向企业投入扶贫资金,贫困户与企业签订协议,每户向企业“借”数量不等的山羊饲养在企业的养殖专区,由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一条龙”产销服务并承担风险,企业每年固定分配给每个贫困户600元的收益。   “一只羊”将企业和贫困农户绑定在一起,成了利益共同体,“一只羊”让伏岭村这样的高山贫困村焕发出别样生机!

  “投资小,企业保底收购,投资当年就能见到效益”,企业的承诺让唐道辉最终下了养羊的决心。“算上今年产的羊羔,我现在养着20多只,一只羊至少有1800元的收益。一年下来,毛收入3万多块,刨除三分之一的成本,还剩两万多。”唐道辉告诉记者,在村里的贫困户里边,他绝对是挣钱最多的。

  唐道辉的话得到了同村黑山羊养殖户陈国安的佐证。“我们村这些养羊的,唐道辉数一号,我数二号,唐大礼数三号……”63岁的陈国安告诉记者,在村里这帮“老家伙”里,唐道辉有养殖基础,羊伺候得最好,自然钱也就挣得最多。

  现在的唐道辉和曾经的唐道辉已不可同日而语:曾经,几亩山岭薄地,唐道辉伺候了大半辈子,可家里仍和贫穷划不清界线。因为穷,两个女儿不敢留在身边,只得远嫁……

  为了证明自己的日子现在过好了,采访当日,唐道辉非让记者去他家看看。这是一处新房子,堂屋、偏房、圈舍一应俱全,明显有新建的痕迹,20多只羊或站或趴,在院子里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看见没有,这房子今年重新盖的,光羊圈就有40多平米,全是标准的羊圈,没修羊圈的时候,院坝邋遢得不能下脚……多亏了村里的黑山羊养殖基地,要不……”言至此,唐道辉眼里的泪花清晰可见,摸了一把眼角,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

  村里的黑山羊养殖“总设计师”范景胜告诉记者,像唐道辉和他这样养殖黑山羊的贫困户,在伏岭村已经有50多户,而且看到他们“先富起来了”,很多非贫困群众也申请加入养羊的行列。

  “养羊这个事,老弱病残都能干,而且当年就能见着回头钱。一亩山地,忙活上一年,还不如养上一只黑山羊,我们这些庄稼户,这回可算找到了一条脱贫的门路了。”说这话时,唐道辉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热词搜索:一村 蓬安县 贫困村

上一篇:摩托车越野高手 蓬安高庙花谷秀车技
下一篇:蓬安:送戏进村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