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南充:转型升级 重振雄风
2016-05-11 09:12:19   来源:南充日报   

———南充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振兴南充丝绸文化产业纪实(下)

5月10日上午,数名工人正在南充伊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络丝机车间忙碌。技术升级后,一台络丝机只需要1名工人操作,工作效率是手工绞丝的100多倍。    记者 梁洪源 摄


  丝纺服装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主要出口创汇产业,也是民生产业、支柱产业,亦是南充现有工业门类中具备基础生产优势、生产链条完整的产业,更是南充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经济新常态下,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区域、资源等优势,加快推进我市丝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振雄风,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对实现稳增长、促转型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南充丝绸面临的挑战和抉择

  南充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是西部地区唯一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

  “从整体情况看,南充丝纺服装产业已形成桑、茧、缫丝、织造、染整、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丝绸旅游、文化等‘农工贸’一体化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省丝绸协会副会长、市茧丝办主任李伟表示,目前,我市建成了高坪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等3个特色专业园区,正逐步向配套沿链集聚发展推进。截至2014年底,全市产茧量850万公斤、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达72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252.5亿元、利润17.3亿元、入库税金5.4亿元,出口创汇6.2亿元。

  丝绸产业虽是南充的一张名片,但同样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从“丝绸之府”的杭州发展历程看,近30年来,杭州丝绸产业发 展 经 历 了 “ 兴 盛 —————没落—————振兴”三个阶段。2001年,杭州市提出并实施“女装之都”战略,十多年来,该市连续举办16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7届中国国际丝绸流行趋势及女装发布会,其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已成为杭州丝绸的一张金字招牌,并于2007年成功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女装中心”称号。

  相对于杭州丝绸产业的快速崛起,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则显得有些滞后。现阶段我市丝绸产业发展的主体模式还是单兵作战、散户经营,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的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难以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缺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尽管南充有六合、依格尔等知名品牌,但拥有高新技术的丝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同时,南充丝绸产业大多还在生产前端,以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为“主业”的企业几乎是空白。另外,行业劳动力密集、用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业已成为制约南充丝绸产业的根本性问题。

  “就南充丝绸产业现状来看,粗放式发展、单一式结构以及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发展态势,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中国绸都·都京丝绸产业文化主题园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陈多平表示,把传承了数千年的种桑养蚕方式蜕变成车间饲养方式,把人工自动缫丝进化到全智能缫丝,把“坐等花开”的传统销售方式转变为“触网可及”的电子商务等,切实解放生产力。同时,在产品结构变革与品牌定位方面也要切实转型升级。只有全行业创新,持续不断增强创新活力,南充丝绸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重振昔日雄风。

  精准发力振兴南充丝绸文化产业

  5月10日上午,记者在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剑杆车间看到,一根根银丝被自动剑杆织机“吸”进梭子里,然后“吐”出成品印花丝绸。记者注意到,尽管车间一片紧张繁忙的生产场面,却没有看见工人紧挨着进行流水线作业的场面。

  “剑杆车间采用全自动化机械作业,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量。”据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明树介绍,传统丝绸产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要用现代科技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近年来,公司先后投资上千万元用于开展产学研合作,公司研发的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真丝家纺家居面料,获得了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国丝绸协会授予的“高档丝绸标志”证书,企业丝绸高端品牌产品不断进入国内外市场。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内的传统缫丝工艺车间从2014年初就正式停产,全面转化为自动化缫丝生产。每组缫丝机配置人员从原来的26人减少到如今的8至10人,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

  针对制约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的软肋,我市找准重点精准发力。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抓手,引进丝绸行业先进装备,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并探索建立以“机器换人”的新型产能模式,着力提升丝绸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我市加快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出台丝绸产业科技创新投入按比例抵税、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加大企业创新基金支持等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中小丝绸企业持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以都京园区为载体,瞄准国内外大型丝绸企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丝纺类大项目、好项目。”据中国绸都·都京丝绸产业文化主题园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陈多平介绍,目前,我市投资50亿元打造的都京丝纺服装专业园区,已入驻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15户。其中,顺成纺织、新天歌与浙江金富春、尚非服饰联合投资6亿元,建设西南地区最大丝纺服装生产基地。依格尔、顺成纺织等10户规模以上企业达成意向性合作项目22个,合作资金达1.5亿元。我市与法国海外事务所签订了《南充中法丝纺服装产业联盟意向合作协议》,引导70户规模以上丝纺企业与法国服装设计企业、顶级设计师加强合作;与中国中丝集团公司签订协议,投资25亿元建设中国西部茧丝战略储备中心及丝绸产业链联盟,5年内预计拉动全行业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在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我市在南部、嘉陵等地培育了一批果桑业主大户,与阆州醋业、四川劲椹食品、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桑葚酒、桑葚醋及桑果汁饮料,打造南充特色桑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发展桑叶茶、桑叶粉,桑枝食用菌等,大幅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打造“绸都品牌”的南充实践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如何抢抓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振兴南充丝绸文化产业?

  去年4月28日,市委书记李仲彬在会见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时指出,南充作为中国绸都,丝绸产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市场,应切实抓好传承与发展,积极向上争取一些扶持政策,努力把丝绸产业做大做强,丝绸品牌做优做响,让南充丝绸成为一张叫得响的金字招牌。

  省丝绸协会副会长、市茧丝办主任李伟认为,唐宋时期全国的两大丝绸中心,一个是浙江湖州,另一个是四川南充。如今,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企业六合集团在南充,中国中西部最大的丝绸博物馆在南充,“中国绸都”在中国西部只有一个,也是南充。

  当前,推动南充丝绸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坚持“三步走”战略。一是走集群发展之路,计划投资50亿元,在高坪都京镇打造2.45平方公里的丝纺服装专业园区,目前已初步成形,嘉美印染等15户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入驻。第二,走技术创新之路,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第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深入挖掘“百年六合”等品牌价值,进一步充实南充丝绸的文化内涵,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叫得响的丝绸产品品牌。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南充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这一目标,有效对接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振兴南充丝绸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随着项目推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丝纺服装等传统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我市还进一步狠抓技术改造、培育系列品牌。近年来,南充丝纺服装企业投入近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剑杆织机、电子提花机,添置主要工艺技术设备和数码印花机18台,填补了全省行业空白。

  目前,南充有丝纺服装国家技术中心研究室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5个。16件丝纺产品获得自主品牌,其中丝绸类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高档丝绸标志产品3个。南充市长叶纺织品公司产品被瑞士认定为“信心纺织品”合格产品,并被一些国外企业确定为免检产品。阆中银河丝毯公司的丝毯织造技艺跻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记者 罗永强)

  (原标题:转型升级 重振雄风)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雄风

上一篇:三十多户丝绸企业亮相丝博会
下一篇:南充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