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实施155发展战略 让南充强势崛起
2016-10-08 09:40:36   来源:南充晚报   

  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冉中华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冲波逆折处更显雄伟壮丽。当前,南充站在了开新图强的新起点,新一届南充市委宏图绘就, 用155发展战略穿透迷雾、 凝聚力量,坚定而深刻地回答了制约南充发展的问题,彰显励精图治的历史担当,为南充冲击美好目标标定了新方向。

  155发展战略为南充冲击新高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155发展战略赋予了南充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新内涵,明确了全市发展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为南充在成渝城市群中强势崛起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如磐石的责任担当为建设“成渝第二城”赋予了鲜明的基调。掌舵发展航向,最重的是责任。新一届市委把责任扛在肩上,从擘画“成渝第二城”蓝图,到勾勒155战略路径,在宏观层面描绘了未来发展方向, 其生命力根植于“知”与“行”的高度契合,源自于对自身的清醒认识, 延续了多年南充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指向,更站在全国发展版图抢滩占位,为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贡献南充力量赋予了鲜明的发展基调,诠释着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彰显出激荡人心的责任担当。

  国家发展战略的布局为推动“成渝第二城”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实施,推动着产业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和延伸。南充是渝新欧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 处于西南与西北地区的联接处,雄起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会区域。面对融入国家战略新格局的重要机遇,受国家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的思想驱使,借势全面融入成渝的优势,为推动“成渝第二城”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区域发展的必然规律为探索“成渝第二城”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大城市必然大膨胀,区域第二城崛起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规律。纵观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城市群都拥有第二城,这些区域次中心城市与首位城市紧密关联,城市群实现线性发展到多元发展。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的重点,迫切需要以绿色发展见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增长潜力大、人口密集的区域城市作为第二城。 因此,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是遵循了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撑。

  区位条件的战略优势为构建“成渝第二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在区域发展必备要素单元中,无论是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还是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南充与周边城市比较,具有绝对的优势。自然形成的地理位置,为建设“成渝第二城”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多年发展使南充成为了川东北区域中心、成渝经济圈北部中心城市,享有“四城之心”(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的美誉,为“成渝第二城”提供了充裕发展空间,南充完全有条件在城市群的第二梯队脱颖而出。

  自身具备的厚重底蕴为打造“成渝第二城”注入了强大的基因。 南充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交融生辉,旅游资源丰富,科教文卫实力雄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绸都”。同时,南充坚持绿色发展的路径,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铺展开了绿色发展画卷,为聚集和释放发展新动能注入了强大的基因。

  牢固树立“五大理念” 确保155发展战略布局次第铺展

  风帆启航再驰骋。当前,南充有比肩竞争的舞台,有弯道超车的契机,有变革重塑的动力。必须坚定不移以155发展战略为统领, 围绕建设“智造重镇、开放高地、山水名城、文化胜地”的“大南充”构想,承担起实施155战略布局次第铺展的历史重任。

  牢固树立突破传统思维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大趋势”。155发展战略是谋划南充新未来的重要决策,也是确保“成渝第二城”推动实施的重要依据。必须突破固有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调整发展逻辑思维。 一是要强化“大发展”的理念。既要经略西部又要放眼大西域, 确立起未来发展具体目标。 努力实现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9.7%, 到2020年GDP实现2350亿元的目标,一举超越绵阳,实现“成渝第二城”的美好愿景。二要强化“大规划”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战略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融合统一的规划体系。三要强化“大项目”理念。紧紧围绕战略目标谋篇布局, 制定中长期全市建设发展的路线图,重点围绕“五大板块重大项目”,谋划一批真正有影响力、 带动力的重大项目。

  牢固树立抢占政策高地的理念,积极融入一体化发展“大框架”。一是主动谋划。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机遇, 找到政策支撑与自身发展的契合点, 依据自身特色谋划项目争取政策、资金,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二是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中国清洁能源城市等系列“国字号”招牌,全力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投入。三是抢抓机遇。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四川自贸区获批等政策机遇, 全面拓展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加快构建适应于集约型经济的基础体系。

  牢固树立创新转型的理念, 精心瞄准高端产业布局“大格局”。围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基本建成具有南充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一是围绕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以建设国际双创交流中心为目标, 在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上下真功夫, 构建完善市场制度、 创新政策和政府监管的“创新三角”,加快推进“放权松绑”,为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围绕产业链条部署创新链条。凝练重点产业创新链、特色产业创新链,梳理亟待攻克的技术难点,探索现代农业、 高新技术产业等投资基金的设立。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三是围绕优势产业主攻创新高地。 围绕培育千亿产业园区、千亿产业集群和百亿企业的目标,力推现代物流园纳入“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建成川东北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汽车进口指定口岸等优势产业,构建机制灵活、竞争力强产业集聚发展集散地。

  牢固树立深化对外开放的理念,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大空间”。新常态下,只有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才能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 一是融入国家战略“新高地”。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成渝经济圈区域城市的联系,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资源、经贸产业和人文交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推进开放招商“新模式”。创新招商模式,加强与行业龙头、技术龙头的战略合作,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群”的产业集聚格局。扎实做好专题招商,积极拓宽开放领域,推动外贸持续增长。三是瞄准对外开放“新未来”。以五大产业、五大板块为引领, 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空间科学布局和协调运行, 建设区域产业合作和产能转移机制创新中心,谱写南充对外开放的新未来。

  牢固树立强化统筹协调的理念,强力构建绿色发展“大蓝图”。紧紧围绕“南充新未来,绿色是主题”的指导思想,打造绿色秀美山川,建设山水田园城市。一是坚持“四态合一”。以山水抒发情感,用环境塑造个性,推动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四态合一”,使南充成为居者自豪、 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二是坚持“三位一体”。强化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促进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演化升级为新目标。 奋力将南充打造成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利用高效的幸福新家园。 三是坚持“协调一致”。克服市域各区县、各产业分散发展的弊端,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统筹,协调一致推进现代农业、 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业高度协调统一的综合性绿色经济体系, 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定实施“七项举措”推进155发展战略向深水区挺进

  舟循川则游速, 人顺路则不迷。155发展战略拉开了南充后发赶超、高点起步的大幕,应更加科学认识其丰富内涵, 自觉尊重遵循规律,为155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助力添彩。

  重点强化区域协调规划。一是推进“多规合一”的规划体制。建立“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统一的规划体系,解决各类规划“打架”问题,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融合统一的规划体系谋划长远发展。 二是完善协同规划机制。完善跨区域城市沟通协调、规划对接、基础设施、 技术支撑、 产业分工协作等相关机制, 更精准地确定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责,通过分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三是加快公共合作平台打造。 大力促进与区域重点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对接, 形成更加完美的产业服务公共平台。

  聚力要素推动产业升级。 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培育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抓好150个重点项目和3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监管,动态实施挂图作战,全面掌控项目进度。二是抓好重点园区建设。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九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1+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循环经济产业园和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三是抓好重点企业培育。 推动要素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大力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现代农业、丝纺服装、食品调味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聚集效应, 推动重点企业上市。完善扶持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扶持计划,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实施更加灵活金融政策。在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划建设区域性政府股权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先行区,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探索建立五大投融资平台公司, 打造区域金融市场和产权交易中心。 一是设立市级创新投资平台。重点为“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相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支持五大产业的技术研发, 促进产业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鼓励有机农业技术创新。二是设立市级文旅集团。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统筹打造全市统一的文化旅游品牌, 塑造崭新城市形象。三是设立市级人才投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为全市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市场主体引进、培育高端人才,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力资本。 四是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助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探索发展低碳资产、低碳基金等新兴环保金融业务。五是设立南充金融产业园。全面对接国、省政策,力争发行更多的债券,确保美好愿景坚实推进。

  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是打响基础设施“大会战”。全力争取成南达、汉巴南铁路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快高坪机场和阆中机场改扩建,争取高坪机场建设成国际口岸和成渝备降机场。全力推进巴南广高速公路、都京港水运枢纽等工程建设,构建“铁、公、机、水”立体交通网络,建成“欧亚大陆桥交通枢纽”。二是建设城市特色“新坐标”。以建设巴蜀特色文创中心、中国内陆景观城市为抓手,着力建设城市“会客厅”地标性建筑,建设特色街区和景区,打造嘉陵江水上世界公园和高级别城市公园, 吸引八方宾客。三是探索建设“无水港”。以现代物流园为依托,探索合作建设南充“无水港”,充分发挥嘉陵江航道、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作用,畅通进出口运输通道。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的主题。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的决定》为引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为目标,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二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努力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市,争取储能电站等落户南充,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项目。三是加大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综合保护开发。推进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构建嘉陵江城市群生态廊道, 大力发展嘉陵江休闲运动、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等亲水产业新业态,打造知名亲水休闲运动天堂。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通过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70%。一是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注重管理转向完善治理,从直接驱动科技创新逐步转为由平台主导创新、服务主导创新。二是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创基地,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嘉陵区创业小镇、西部三维技术产业园、西充台湾农业创业园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众创空间,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三是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智造重镇”的思路,重点实施“五千名英才”引进计划(即引进一千名博士、两千名硕士、两千名优等生),培育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制度保障强力支撑发展。 一是突出引领作用。指导全市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从宏观方面对法规政策和实施运行方略进行重点指导,从微观方面对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进行制度设计。二是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成渝南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城市合作秘书处,负责处理城市合作的各项日常事务;建立产业园区联监制,提供产业合作与转移的平台,承接产业转移。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建立企业家论坛,定期举办主题活动,邀请城市群内知名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参会,扩大“产业强市”发展理念优势和影响力。

  (原标题:坚定不移实施155发展战略 发奋图强建设“成渝第二城”)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发展战略 强势

上一篇:南充旅游 远方的客人越来越多
下一篇:宋朝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