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家庭农场引领南充农业发展新潮流
2014-06-18 10:47:51   来源:   

  2011年我市出现第一个家庭农场。目前,全市已有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433个,总面积达15000亩  6月12日清晨,天刚亮,39岁的嘉陵区土门...
  2011年我市出现第一个家庭农场。目前,全市已有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433个,总面积达15000亩

  6月12日清晨,天刚亮,39岁的嘉陵区土门乡石马滩村村民赖辉和侄子已经忙活开来,一个多小时后,拌好的鱼饲料被撒进50亩大小的鱼塘中。塘里数万公斤鱼今夏即可陆续上市,全家人都很期待。

  2012年,赖辉与亲戚合伙凑了2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在石马滩村承包下100余亩土地,建起了该乡第一个家庭农场——赖氏家庭农场。

  记者了解到,2011年,我市出现第一个家庭农场。据今年5月初我市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市已有家庭农场433个,家庭农场已成为农业生产新的潮流。

  陡然冒头的“洋玩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家庭农场这一概念源自于欧美,我国对家庭农场的阐述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而在我市,2011年阆中市沙溪人张滨川在沙溪金鼓村建起了我市第一个家庭农场,面积50余亩,主要从事粮食及蔬菜种植。此后,家庭农场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5月初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市已有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433个,总面积达15000亩,主要分布于西充、营山、南部等农业大县,从事粮食、蔬菜作物种植与牲畜养殖。

  据市农牧业局农经站工作人员透露,全市还有大量具备家庭农场特征而尚未注册登记成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组织,如果算上这类,全市家庭农场数量至少在800个以上。

  茁壮成长的“新生儿”

  市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将家庭农场与专业合作社及传统农户种植进行比较:家庭农场的优势在于以家庭为主导,门槛低,规模适中,机制灵活,自主性强,能够面对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且在销售环节有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易于被市场所接纳。

  从最初的100余亩,到如今的250亩;从单一种植大米,到如今养殖、种植俱备;从靠亲戚帮忙,到雇佣七八名员工,如今的赖氏家庭农场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去年该农场产出优质大米10多万公斤,今年农场鱼塘的鱼也将陆续上市,丰收在望。

  记者从市农牧业局了解到,由于农业生产见效比较缓慢,而家庭农场在我市出现时间并不长,尚没有准确的总产值统计,但根据个体抽测来看,家庭农场的单位面积产值要比传统农户种植高出30%左右。

  发展中遇到的“小尴尬”

  尽管“家庭农场”这一概念已经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但家庭农场主们仍然不时遇到些“小尴尬”。

  今年3月,西充县双凤镇的陈军打算到县工商部门注册自己的家庭农场,拿到表格却发现,分类上并没有家庭农场的选择项,最后,他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填成了“个体户”。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尴尬?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但是相关的政策却稍显滞后,以工商注册为例,直到现在家庭农场也没有“名正言顺”。

  除此之外,一些家庭农场主们盼望已久的扶持政策也迟迟未能落地。“我们不少人都打算根据新的扶持政策来调整自己的生产,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准确消息。”一名家庭农场主无奈地说。

  “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整个农业生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国家对家庭农场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全市农业系统将积极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张春华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农业发展 农场

上一篇:三集中、三代办 蓬安龙蚕镇干部服务赢民心
下一篇:1间农家屋7名学生 山村教师无悔坚守19年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