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嘉陵 > 正文

嘉陵龙归院村 曾有359°曲流
2015-04-27 16:36:44   来源:   

  4月24日, 记者到列入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的嘉陵区天星乡龙归院村,龙归院村因有一座名叫龙归院的寺庙得名, 也因这座具有400多...

 

 

  4月24日, 记者到列入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的嘉陵区天星乡龙归院村,龙归院村因有一座名叫龙归院的寺庙得名, 也因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寺庙而成为省级传统村落。

踏访

  树干被锯 不朽树长满嫩叶

  嘉陵区李龙公路横穿天星乡龙归院村,在该村双碑垭桥的公路边,有一棵黄葛树饱经“沧桑”。这棵树没有树干,只有残缺的树皮,记者看到,长满嫩绿色新叶的树枝从树皮上蔓延开来。

  “这棵黄葛树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地村民、75岁的王明兴告诉记者,1958年, 村上为了改造良田, 将这棵树树干锯掉,用于制作成运送物品的工具。

  今年55岁的原天星乡人大主席团主席蒲应松是龙归院村人。他解释说,据老人讲,当时村民将树干打磨光滑,放在路上当成“轮子”,来运送巨石。

  王明兴说,谁都没有想到,生命力旺盛的黄葛树在第二年里居然长出嫩枝,一直活到了57年后的现在而没枯死。

  寺庙山门 立在农家房屋里

  在离那棵彰显生命的黄葛树不远的公路边, 有一栋小洋楼, 男主人叫唐宝德,76岁的唐宝德正在庄稼地里劳作,他的老伴蒲桂英在院坝里择蒜薹。 蒲应松让蒲桂英打开房门,门开后,记者看到,两根石柱屹立在屋内,方方正正,有2米多高,上方还架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石梁。“这里就是龙归院的山门。” 蒲应松向记者解释。

  寺庙山门, 为何立在农家的房屋里?唐宝德解释,五六十年前,村上以石柱为柱头,在上面凿出小洞,安上木架,修成库房, 后来村上将库房卖给了他家。“前些年,我在原址上修建楼房,推土机差点将石柱推倒,我急忙阻止,说‘不能推’。”唐宝德补充说, 这是祖宗遗留下来的“宝物”,不能毁坏。

  蒲应松说, 龙归院古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村子因此而得名,也因它而成为省级传统村落。

  龙归院寺庙现留存有左右庙廊、中殿、后殿,总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其中,中殿为明代所建,左右庙廊及后殿为清代所建。”蒲应松介绍说,中殿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在部分构件的制作上,未完全依照宋营造法式,而是采用了部分地方手法,如斗拱的形制简化,不规范,尺寸缩小,更具地方性;额枋上的雕刻图案带有一定的民俗意味,这些都体现了明至清时,古建筑构件、形式逐步变化的过程。

  目前,由嘉陵区文管所牵头,龙归院村村委会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负责对龙归院的日常监管工作。

  359°曲流消失

  改造良田

  龙归院被身后的玉台山三面合围。“它的身前, 原本由天星河绕山而过。”蒲应松说,鸟瞰龙归院可以看出, 龙归院所处的位置, 在一座“半岛”上。记者登上龙归院对面的小山坡, 发现这块狭长的土地三面都被一条“河”包围,确实像“半岛”。

  “包围这根‘手指头’的原本是天星河,1958年时, 村上为了改造良田,在‘指跟’的位置,即双碑垭桥黄葛树旁,挖掉山梁,截弯取直改变河水流向,绕着‘手指头’的河床就被改造成了稻田。2000年后, 原本是河床的稻田又被蓄水, 出租给别人成为鱼塘。” 蒲应松说,359°曲流从那个时候消失。

  记者从市住建局村镇科了解到,传统村落是在民国或民国以前建村, 并保留下较多历史建筑环境、建筑风貌, 村落选址未发生大的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且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村落。 嘉陵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所正在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用于龙归院村的日常维修,整治周边环境,并发掘其内在价值。

  (杜小春 记者 刘洋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嘉陵 归院村

上一篇:省人社厅专题调研组调研嘉陵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情况
下一篇:嘉陵新庙乡桑果年产值超百万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