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绿色崛起:南充转型发展“路线图”
2016-01-29 09:17:47   来源:南充日报   

  航拍下的南充城被青山环绕。到2015年末,全市林地面积750万亩,森林蓄积量28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83%。一个山青、水秀、空气好的生态宜居之城呈现在市民眼前。 记者 张力 摄

  昨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根据《南充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2015年我市共拿出175万元,奖励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县(市、区)。高坪区和顺庆区以29.96%和23.94%的环境空气质量总改善率,分别抱走50万元激励奖金。

  “十二五”以来,我市以治污还绿、以造林添绿、以改革催绿,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到2015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5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8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9.83%。以建设长江上游、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为目标的发展路径,强力引领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生态建设新路良性延展。

  治污还绿还百姓一片碧水蓝天

  1月27日上午,市西河治理巡查大队队员陈忠斌完成巡查后,在微信群里汇报了结果:“嘉陵区石楼乡的养殖场已弃养转项,未见异常。”为确保西河水质每年Ⅲ类水质达到300天以上,我市建立了西河治污“定期巡查制”,组建巡查大队,对西河全流域逐日、逐点位、逐项目实地巡查。

  近年来,《西河污染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引嘉入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一系列西河治理的规划方案相继出台,西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被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属地三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逗硬实行奖惩问责。

  西河沿途养殖场有近百家,生活排污点则更多,如何找准排污口?“只有用笨办法,拿着地图,沿河一米一米测量,找到一个标记一个。”市西河治理办副主任冯祥权说,工作人员花了半个月时间,确定了主城区144个排污口,全部关闭截流后日减排污水5万余吨。

  2013年起,顺庆区试水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给专业环保公司运营管理,考核合格后支付费用。考核采用计分核算,每月10分,发现违法排污直接扣完,并进行相关行政处罚;运营良好或者有工艺创新的有额外奖励。目前,顺庆区共计委托运营污水处理站14个,年运行费用合计105万元。“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以奖代补,定期做好考核巡查即可,节省了政府开支。”冯祥权说。

  住在嘉陵区西河边双桂镇的70多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万万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次看到清清的西河。”李大爷的这一感受也在数据上得到了印证。西河嘉陵区出境段新复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表明,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1月15日(684天),断面水质监测项目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达到地表水质Ⅲ类标准的天数是676天,未达到的8天,达标率98.8%。经过近3年的不断治理,西河嘉陵段水质目前已稳定达到Ⅲ类,河段自我净化、自我消纳功能明显增强,西河嘉陵段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环保、住建、城管、公安等部门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市环保部门配合市蓝天行动督查办督促相关县(市、区)开展好扬尘治理,严格施工工地扬尘监管,抓好工地扬尘“一硬四有”治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和运行管理到位,对违规工地、运渣车辆继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尤其加强了夜间施工监管。督促市辖三区政府增加保洁装备、扩大保洁范围、增加保洁频次、增强保洁效果,配合市经信委完成顺城盐化、宏泰生化和飞龙化工3家企业搬迁、关停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

  “到去年底,基本淘汰全市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9000多辆。并按照国家六部委的要求完成黄标车限行、禁行工作。”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还将继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和推动监测信息公开,定期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造林添绿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1月28日上午,记者在西充县黄楝坪村珍稀苗木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育苗棚格外醒目。育苗棚里工人们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几百万株红豆杉、银杏等幼苗正茁壮成长……

  2011年,在外创业成功的西充人张涛和另外几名乡友一道,回到当地建起了占地200余亩的珍稀苗木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拥有银杏树、香樟树、红豆杉、桂花树、紫薇等标准化育苗场地10多处。

  “我们的珍稀苗木基地,既可以出售树苗和树叶,还可以绿化荒山。”张涛指着长势茂盛的银杏树告诉记者,这一片原来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地,现在变成了栽有10万株银杏树的“聚宝盆”。一株银杏树可以采摘2公斤银杏树叶,一年可以采摘两次,按照每公斤4元出售,每株银杏树一年的毛收入是16元,仅这片银杏园就有160万元毛收入。

  当地村民杨春荣表示,他在张涛的扶持下栽种了3000株银杏树,第一次卖叶子就有了2万余元的收入。他计划把原来赊欠的树苗钱付了后,再购买1万株扩大种植面积。银杏树种植大户张文生告诉记者,他是该合作社成员之一,在西充县宏桥乡种植了50余万株银杏树,今年能采摘200余万公斤树叶。据了解,现在已有5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平均每户仅靠卖树叶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西充县发展珍稀苗木带动群众致富,仅是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着力在珍稀树木、核桃、竹产业、中药材、林下经济开发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全年新增林业专合组织120个,新建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同时生态旅游及休闲服务业持续增长。加强对西山风景区、金城山、凌云山等生态旅游景点打造,绿化景观向植物多样化、色彩化转变,在美化上下功夫。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文化节,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家乐,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到22.8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林业工程建设任务,共完成生态工程造林197.4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及配套的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7万亩,其他人工造林62.5万亩,中幼林抚育76.09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46.84万亩,嘉陵江绿化3.6万亩,西河绿化0.65万亩,出苗2.7亿株。年均造林成活率99.8%,造林保存率95%,完成工程国家总投资18.72亿元。

  改革催绿打造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

  引入市场机制,整合民间资本,实施林权改革……“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对接绿色产业,倾力打造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生态效益日益彰显。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是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阆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日前已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初步验收。今年春节后,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可望获得挂牌。

  在未来5年里,阆中市将斥资2亿元为构溪河湿地“保湿”,邀请知名设计公司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同时引入国内一流的顾问机构进行前期定位,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加大综合开发力度,遵循“国际阳光养生度假概念”,创建以观光型为主,休闲度假、康养、健体、运动等综合性产业协调发展的康养度假地,同时将低碳环保、全域康养、全时康养等先进理念贯穿其中,真正把构溪河湿地公园建成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十二五”期间,我市持续强化生态湿地资源保护建设,继阆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后,我市还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4个(南部升钟湖、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建立省级湿地公园1个(营山望龙湖)。全市现有湿地资源8.7万公顷,其中重点湿地5.5万公顷。

  目前,我市分布在嘉陵江沿岸和嘉陵江支流的野鸭、鹭鸟、鸳鸯等水鸟多达30余种。近几年来,在嘉陵江南充段还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等。我市北部一些县(市)的山区还发现野猪、野生猕猴类、野生熊类和山豹等野生动物出没。

  近年来,全市林业工作以“全力打造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强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城周绿化及嘉陵江两岸生态绿化等工程,加快优化南充城市功能,提高绿化档次,提升城市品位,生态建设与林业经济得到了健康协调发展。

  对沪蓉高速公路成南段、南大梁高速公路、达成铁路、国道212线、国道318线等进行造林绿化和补植补栽,实现通道绿化建设850公里。加大嘉陵江及主要支流两岸绿化栽植力度,对目及范围内20万亩零星荒山荒坡进行重点绿化。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公路、堤坝沿线实行绿化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交通干道景观绿化全覆盖,形成优美的绿色通道走廊。

  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嘉陵江流域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工程,计划通过6年(2015—2020)建设,将嘉陵江(南充段)打造成风光秀丽、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绿色生态景观走廊。仪陇、南部、西充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西充县获国家绿化模范县称号,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南充日报记者 周晓琪)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路线图 绿色

上一篇:李仲彬:大力推进依法治市 为推动南充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下一篇:南充都京港嘉陵江大桥施工取得重大进展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