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网友建议:把“蛴蟆节”打造成南充本土狂欢节
2016-02-25 10:35:06   来源:南充晚报   

  蛴蟆民谣,在漫天的点点灯光中祈福。 记者 张力 摄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今年2月21日,嘉陵区三会镇等地举行的蛴蟆节活动,可以说是盛况空前,5万余人在当天涌入原本冷清的乡镇,手举蛴蟆灯、唱着童谣,为新年祈福。

  随着蛴蟆节影响力逐年增强,有网友在论坛发帖建议,将活动周期延长,打造成南充本土春节期间的狂欢节,打造成南充旅游的一张名片。

  网友建议:打造本土狂欢节

  网友认为, 在国外, 如巴西狂欢节、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等节日,男女老少穿着盛装,举行大规模庆祝游行,每个人都尽情释放激情, 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参与。“蛴蟆节” 这一民间自发形成的节庆活动, 具备万人狂欢的群众基础, 整个节日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了热闹喜庆,且群众参与度非常高。

  网友在帖文中还提到,如凉山的“火把节”,时间跨度就较长,整个节庆活动中,有选美比赛、对歌祭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流年忘返。相比之下,“蛴蟆节”仅在正月十四这一天有活动,很难将旅游蛋糕做大。

  当地政府:正在寻找突破口

  “今年是我们举办的第五届蛴蟆节,参与群众空前增多。”三会镇党委书记廖天元告诉记者,作为蛴蟆节的“大本营”,在2月21日蛴蟆节当天, 外来游客达到5万人以上,全镇群众制作的3万多个蛴蟆灯全部售出,镇上的小吃摊、副食店所售卖的食品、物品卖得一干二净。当天,三会镇实现100余万元旅游收入。

  廖天元表示, 针对如何进一步打造蛴蟆节的问题, 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下一步,该镇准备打造蛴蟆文化广场和蛴蟆博物馆, 作为长期的旅游景点,“我们也很想把蛴蟆节作为一个核心点, 围绕这个核心点延长活动周期, 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专家观点:深入挖掘需具备四个条件

  蛴蟆节作为一项民俗活动, 怎样才能将其打造成类似于狂欢节的旅游品牌?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民俗专家潘家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民俗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有一个载体,例如大家熟知的火把节,其载体就是火把,在当地,人们围绕火把进行三天三夜的狂欢, 既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 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等文化要素的载体。

  潘家德说,蛴蟆节也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蛴蟆灯,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点燃自家的“蛴蟆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

  “要对其进行深度打造,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潘家德说,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群众的广泛参与、 政府的正确引导、商家的有效运作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南充是一个农业大市,以农耕文化为主,而蛴蟆节恰好符合这个主题, 所以是可以深入挖掘的。

  旅游部门:自发活动暂未纳入整体规划

  作为旅游指导部门, 市旅游局对此有何看法?该局副局长赵亮表示,今年的蛴蟆节较之往年确实是规模空前, 市旅游局也在自己的宣传平台上进行了推送,但由于这项活动是民间自发组织,政府部门没有直接介入。

  “网友建议延长产业链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目前只能循序渐进。”赵亮表示,随着蛴蟆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旅游部门可对其进行产品的推广和宣传, 但由于蛴蟆节是当地百姓形成的一项民俗活动, 其活动又是在夜间举行, 数万群众聚集在一个小镇上,又行走在河边,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政府部门主要是从安全保障和维护稳定上考虑, 暂时没有考虑将其纳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南充晚报记者 刘舒艺)

  (原标题:网友建议:把“蛴蟆节”打造成本土狂欢节)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狂欢节 本土

上一篇:寄情“丝绸文化” 南充原创歌曲获巴蜀文艺奖
下一篇:南充夜间巡防队 ATM机“保护神”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