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教育 > 正文

川北张姓 两大支系的交叉与分割
2014-11-09 17:58:05   来源:   

    位列百家姓前三甲的张姓,是从未受封为帝王姓氏但却罕见繁衍壮大的少数姓氏之一。 张姓族裔的分布与迁移, 与数千年来我国南北民...
  

 

  位列百家姓前三甲的张姓,是从未受封为帝王姓氏但却罕见繁衍壮大的少数姓氏之一。 张姓族裔的分布与迁移, 与数千年来我国南北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互为佐证。 元末明初迁移入川的张姓族裔支系庞杂,难以追寻其源头。但其中两大支系进入川北地区, 成为我市境内至今相互关联而又各个区别的族系布局。

  考察张姓族裔的迁移和繁衍历程, 还必须与其地域文化和族群风俗相对应。 记者通过白塔中学高级历史教师、 本土姓氏文化专家何汝怀掌握的史料和其研究成果, 对川北张姓族裔的起源作出简单疏理,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族裔文化的视窗和途径。

  Part1 张氏起源“青阳”典故与民间传说

  相传古代张姓族人善器,《说文解字》称:“张,弓之长也。”意为张姓为擅长制造弓箭的人。相关史料记载,黄帝时期,我国就已有专门负责制造弓的官职名,称为“弓正”。而黄帝喜弓,常令弓正于左右,专门帮助他解决弓箭较准问题。

  黄帝的喜好为继位者所推崇。黄帝长子少昊的第5个儿子,曾经担任少昊的弓正,其人不但手艺精湛,而且品貌出众,平常除了教习用弓,还常常为少昊出谋划策,贡献治国之略且多有建树,深得少昊器重。后来,少昊将青阳之地封之,并以官职为名赐姓,称名为“挥”,“张挥”于是成为张氏的始祖。西周后期,周宣王手下有位重臣名叫张仲,其人事迹语焉不详,但这已是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张氏先民了。

  何汝怀告诉记者,这些传说并非无据可考,亦有史料佐证。据《新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少赐姓张。其中“青阳”就是古代冀州(现河北省境内)的清河流域,故后世有张姓始于青阳之说。

  对于张氏起源,民间另有传说是,天上玉帝姓张,名友人。玉帝贵为诸神之首,独占张氏的帝王气象,故除战国个别短暂的小国之外,张姓族裔并无帝王出现。玉帝本来就是神话中人物,与诸史无关,当然有关玉帝的姓氏也就无从谈起。

  而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称张氏;此外还有历代赐姓,比如诸葛亮曾赐云南南蛮酋长龙佑那姓张,明成祖朱棣对蒙古归附将领赐姓张。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汉化时,自动冒用张姓。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人因避战乱,改姓为张,其始祖为张攀桂。

  Part2 张姓内迁 两次重大迁移锁定族裔布局

  何汝怀说,姓氏族裔的迁移原因复杂,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也有受限于地理环境。总的来看,历史上任何族裔的重大迁移分布,都与战乱或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民族大融合有关。也就是说,民族大融合成就各姓氏族的交流与扩散,形成全国乃至世界布局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张氏曾经经历过两次重大迁移。两汉时期,由于关中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较多的张氏名门。张氏族裔迁移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方辐射,呈放射状推进。在迁移过程中,张氏先民也是以占领村庄或场镇,或者聚集一起占地为庄,再向四周扩散。王莽时期,开始对人丁兴旺的张氏族裔迫害,于是张氏先民中“生子众多者迁入徐州,逐渐南下”。

  第一次重大迁移是东汉末年向西北迁移,他们在西北建立不少的族裔聚居点,并在曹魏时期归降。另一次重大迁移是“五胡乱华”时期,当时的十六国政权根基不稳,相互间连年征战,殃及生灵。为避战火,不少张姓族裔结队南下。

  东晋初年,贵族张韪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落户。而他哥哥的后裔,在战乱中苦苦支撑,又坚持了三代,到其曾孙张安时期,举家迁至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在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张姓大世家和其他汉族姓氏世家一样,为逃避少数民族的统治,很少有人不南下内迁的。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屯垦军卒的张氏后裔,在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建立家园。后因中原战乱不得东返,其子孙至今仍留在西北大地。唐代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在五代十国期间,为契丹所迫,向关东迁移,在土地富庶的东北大地定居。

  Part3 川北张姓 两大支系的交叉与分割

  根据何汝怀的考证,南充境内的张姓族裔主要有两大支系,其一为张守全支系。相传,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过程中,张守全举家从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来阆中,在锦屏落户。而后儿孙发达,逐渐辐射至河溪镇。张守全后裔有的为官、有的经商,南迁至南部,北迁至巴中、广元一带。张守全后裔第八代孙张元海、张元等,始修宗祠,撰族谱,此后代代相传,其中虽偶有中断,但支系大体脉络记载详细。

  其二为张万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湖北孝感人张万宇携族人顺江而下,再溯嘉陵江而上,占据盐亭、中江、遂宁、蓬溪等地。相传,张万宇为西汉留侯张良后裔。2007年,遂宁退休教师张萃应将自己珍藏70年的《张氏宗谱》公之于众。该宗谱完成时间为“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其中记载修订之初,曾得当时射洪县政府的批示和支持,加盖有“射洪县县政府之印”公章。按照该族谱计算,张良为始祖张挥的第73代孙,而张万宇为120代孙。

  何汝怀说,《遂宁县志》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遂宁船山人张粮举家迁至顺庆,于顺治八年,其家人分迁至西充槐树,再迁至西充石板场。张粮的儿子张鹏翮官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其为人为官刚正不阿,被朝廷推举为天下第一清官。他也是整个清代蜀人做官地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其事迹见于《清史稿》、《清史列传》等。然而,张鹏翮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举家再迁回遂宁。其后裔如今仍零星地出现于嘉陵、西充、顺庆一带。

  Part4 张姓名贤 散见于史册的代表人物

  何汝怀告诉记者,张姓族裔家风甚严,张氏家训约有280余种,其中包括继承祖德、忠效国家、勤为职业、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慎结婚姻、调教子女、崇尚节俭、禁戒非为等等。以族训为纲的家族教育思想,让张氏族裔列代英才辈出,现择其中少数罗列。

  张仪,战国纵横家,魏人。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后在魏国为相,并曾成功瓦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伐齐楚打下基础。

  张衡,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在朝为官,制作浑天仪,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对中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飞,字冀德,三国名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史书记载张飞是贵族,足智多谋,与三国演义中勇猛、鲁莽、疾恶如仇的形象迥然不同。

  张顺,南宋抗元名将。农民出身,公元1272年,与张贵以3000名敢死之士,驰援襄阳,率轻舟突破元军封锁,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转战百余公里,后身中数枪而亡。

  张廷玉,清朝名臣,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雍正时为军机大臣,当时朝廷规制大多出于其手。乾隆时任《明史》总裁官,深受皇帝倚重。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历任两广、湖广总督,锐意新政,派学生出国留洋,对近代西学思潮兴起有所贡献,光绪年间授为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记者 张松)

相关热词搜索:川北 支系

上一篇:老红军过百岁大寿 追忆世纪人生
下一篇:老记协 表彰10名先进个人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